公告版位
我從金三角走來,身上揹著一個故事,故事的內容時而狂野,時而蒼涼,就是少了真相,責任感隨著歲月增長越來越強,後來發現故事的片斷其實是分散在許多人身上,請大家來到這裡一起分享。

     20090909.jpg

「金三角」中的「三角」本來是指緬甸、泰國、寮國三國的交界之處,但因為盛產於緬北高山地區的罌粟,製造成高價的鴉片、海洛因等毒品之後,經由此三角地區轉銷全世界,賺來了大量的黃金,因此乃將該地區稱之為「金三角」;因此之故,廣義的「金三角」,其範圍就包括了整個生產和運銷鴉片和海洛因的滇緬、泰緬、緬寮、泰寮等邊境地區。

      1950年初,國府派駐在雲南的第8軍和第26軍與共軍作戰失利之後,除第26軍的主力退入越南而遭到法軍繳械之外,兩軍各有一個殘團退入緬境,進入到泰緬寮「三角」地區整頓,人數雖僅一千四百餘,但在李彌將軍的號召、領導之下,這批小小的殘餘國軍竟能重創緬軍,爭取到國內外的奧援,組成數千人之軍,進而反攻雲南,其戰果雖未能保持,但國軍從此在金三角站穩了腳步,其人數多時超過萬人,持續在海外的邊疆前線留下反共復國的尖兵和火種,時間長達三十年之久。這批境外的國軍,無論是早期的正規軍或是後期的游擊軍,他們再金三角地區都吃盡了苦頭,本書所寫,乃是他們的一段血淚史。

【作者簡介】 

 
覃怡輝,1944年出生於泰、馬邊境上的一個小鎮──勿洞。1959年小學畢業於中泰雙語的中華學校後,曾參加金三角的國軍,1961年隨部隊撤回台灣。回台後,因未達服兵役年齡,由退輔會輔導就學,初中畢業於省立員林實驗中學,高中畢業於省立台中第一中學,學士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
就業三年後,再回台大三民主義研究所校就讀碩士。1978秋進入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擔任助理研究員,並於1984年至1989年間,獲國科會資助前往英國愛丁堡大學社會政策系攻讀博士,1990年升任副研究員,服務至2004年,因續聘案在所務會議中投票未獲通過而被迫提前退休。

 

【目次】


李拂一先生序
導論

第一章 部隊的前身和要件
 第一節 複雜艱苦的前身背景
 第二節 不可或缺的無線電通信

第二章 李彌時期
 第一節 初入緬境的國軍
 第二節 大其力之戰
 第三節 韓戰與反攻雲南
 第四節 成立反共大學與興建猛撒機場
 第五節 結盟克蒙兩族及海運案的失敗
 第六節 支援克倫族叛軍與沙拉之戰
 第七節 緬甸向聯合國控訴國府侵略
 第八節 李彌部隊撤台
 第九節 返台後的李國輝

第三章 柳元麟時期
 第一節 乃朗時期
 第二節 老羅寨時期
 第三節 蕩俄時期和江拉時期

第四章 三頭馬車時期
第一節 段希文和李文煥的部隊
 第二節 情報局1920區及其部隊
第三節 國民黨中二組雲南處及其部隊

結論
書後語
參考書目
附錄
一、第一章的圖表文字(280~281)
二、第二章的圖表文字(282~297)
三、第三章的圖表文字(298~301)
四、第四章的圖表文字(302~302)
五、地名中英對照表(453~460)

 

  • 作者:覃怡輝
  •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28日
  •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0194913
  • 裝訂:平裝

 

cbt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Sep 11 Fri 2009 06:06
  • 李彌

李彌將軍 名聞中外

  李彌將軍是一位文武兼資的名將,他不僅是名聞遐邇的軍事長才,文學的造詣也很高。幼年時曾熟讀經史,在他的數十年戎馬生涯中,也手不釋卷。當他在滇緬邊區的高山峻嶺原始叢林中,指揮部隊進行游擊作戰;在戎馬悾傯的時間裡,經常在馬背上批閱公文,或隨手草擬簡短的電文。他平時與僚屬議事,及對部隊訓話的時候,口如懸河,引古證今,詞語揮灑。一談幾個小時,使聽訓官兵精神振奮,毫無倦態。他帶兵的原則,仿效古今名將的風範,寛猛相濟,恩威並施。他的臉上常露著笑容,對士兵們的生活健康,關愛備至,充滿了親切感。所以李彌將軍的部隊,當著臨危受命的時候,無不奮勇爭先,不惜以寶貴的生命報效長官,希望能達成所賦予的任務。凡直接做過他部下的官兵,都有此同感。

  李彌將軍的籍貫,是雲南省,騰衝縣,太平街人。(於公元一九二六年,太平街及所屬土司地區改為蓮山縣)李彌將軍於一九二一年,在騰衝中學畢業後,就有課外書籍,中國各朝代的歷史,都盡心研讀,當他看到秦、漢朝代的武功,征西域,服高麗,唐,宋,元各朝代的擴展疆土;尤其是元朝成吉斯汗的大軍,橫掃中東今天的波斯灣國家,如伊拉克,伊朗,土耳其...等,及俄羅斯帝國的一部份土地,都在他征服範圍內,曾建立過橫跨歐亞兩洲的強大帝國,不禁眉飛色舞。但是當他讀到了清朝末葉的歷史時,看到國勢日衰,西方列強對中國領土的覬覦,割地賠款,數不盡的喪權辱國事件,他便感到悲憤填膺。尤其是東鄰的日本帝國主義者,看破了滿清政府的懦弱無能而形同狂犬,不斷向中國得寸進尺,實施侵略政策。所以將軍與與友人聊談時,均以救國救民族,應湔雪國恥的大義為前提。由此可知他早就有了要效法宋朝岳飛的投筆從戎,誓滅胡虜,獻身報國的大志。公元一九二三年,李彌將軍輾轉跋涉到了廣州,首先投効當時的滇軍駐粵部隊,他由班排連長幹起,經過了三年的鍛練,憑功績任連長。這時他已覺察到,在當代的軍旅中求發展,若沒有受過正規的軍事養成教育。雖能熟背古今兵書,前途有限,也難展胸懷大志。他遂毅然辭去連長的職務,考入黃埔軍大第四期;畢業後被分發到第三軍,在該軍教育團服務。不久即奉命調往第二十二軍,任步兵營少校營長。爾後又積功被調往第五十九軍,升任第三團團長。是當時中央黃埔校出身的軍官,在四川部隊中,獲得高級軍職的第一人,此時「國共內戰﹂早已爆發,李彌將軍於一九三0年,在湖南九澧,以兩個營的兵力,擊潰了中共近萬人強大部隊的攻擊。一九三三年國民黨政府軍,向共產黨駐於江西,井岡山的堅強基地發動第五次圍攻;李彌將軍所屬的第三十六軍參加戰鬥序列,摧毀了共黨的龐大基地。此時中共高階層領導人,鑑於情勢危殆,眾寡懸殊,為了保全實力,不被消滅,遂放棄整個基地,實施所謂的「萬里長征﹂;向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康.甘肅等八省,作戰略性轉移,直奔山西及陝西地區,在大西北的延安,重建共產黨基地。在此次追擊行動中,李彌將軍所屬的第三十六軍,統歸薛岳將軍指揮。在連續的追擊戰鬥中,於寧遠,遵義...等地,都曾遭遇中共強勁部隊的阻擊戰。李彌將軍指揮下的部隊,曾多建奇功。

  至公元一九三九年以後,日本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已由華北指向華中地區;中國共產黨,自動請纓,願意歸向中央政府,停止內戰,團結一致,為了中華民族的存亡,共同誓死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共產黨的所有部隊,整編為第八路軍,約計五,六十萬之眾,由朱德將軍任華北戰區司令長官,並統一由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蔣委員長 介石指揮。第八路軍朱德將軍所轄的所有部隊,奉蔣委員長之命,由大西北指向華北的龐大地區,對日軍展開全面的民族救亡戰爭。國民政府軍,也由川,滇,黔,桂各省,調集百萬大軍,分向華中,華南地區挺進,對日軍發動大規模的反攻。李彌將軍曾參加崑崙關戰役,宜棗會戰,及大小數十次戰役有功,經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陳誠將軍,親自擢升任榮譽第一師師長。至一九四二年,李彌將軍的功業蒸蒸日上,即升任第八軍副軍長。

    到了公元一九四四年冬,中國戰區統帥部,當時兼任統帥的蔣介石元帥,為了配合盟軍在太平洋地區,對日軍的反攻行動,遂調動駐滇西及印度加爾各答,正在加強訓練中的中國遠征軍,東西合擊,決心打通中、印公路,會師緬北。在滇西方面,所調遣的遠征軍,是以第二十集團軍所轄的五十三軍,五十軍及預備二師為右翼攻擊軍,攻擊目標指向騰衝。另以十一集團軍所轄的第八軍,第七十一軍及第二軍,為左翼攻擊軍,攻擊目標指向龍陵,芒市及緬北的滾弄地區。當左翼兵團的主力,強渡怒江後,先由第七十一軍發起攻擊日軍駐太松山的堅強陣地。第八軍被指令擔任攻略龍陵縣全境的任務。此時李彌將軍被指派兼任榮譽第一師師長,經三個月的浴血苦戰後,將龍陵城區之日軍全部殲滅。日軍由緬甸進入滇西的主補給線亦被切斷,使其後續部隊,無法由緬境進入,增援騰衝方面之作戰。因此右翼松山陣地的日軍,唯有憑著堅強工事,負嵎頑抗,以待援軍。第十十一軍經數月之久的苦戰,屢攻不下,傷亡慘重。此後集團軍司令部,即改調第八軍的榮譽師由李彌將軍負責指揮攻擊。李彌將軍受命後,親赴前線觀察地形,深知若仍由正面實施攻擊,不僅傷亡將更加慘重,且難奏功。隨即擬定作戰計劃,除仍以一部兵力在優勢的砲兵火力掩護下.由正面日夜實施佯攻;其主力部隊則移向攻擊側背面,實施強行攻擊,把日軍外圍陣地,全部攻陷。並使用坑敵戰術,令敢死隊向敵主陣地日夜輪班挖掘,當接近日軍主陣地時,先使用強力炸藥爆破後,隨即使用火熖噴射器,在前強烈噴射,各路攻擊部隊立即發起猛攻。經與日軍展開陣內肉搏戰後,將敵全部殲滅。日軍成百上千的屍體,就讓他們埋葬在自掘的山洞中,也免得污染了中華民族的神洲大地。滇西反攻日軍的戰鬥,也就此光榮勝利結束了。

  戰後檢討;松山戰役,在抗日反攻作戰中,被譽為是所有攻堅戰中,名列第一,也即是極為慘烈的一戰。李彌將軍叙功特高,聲譽鵲起。當時駐中國戰區統帥部,美軍參謀長魏德邁將軍,對中國軍隊的驍勇善戰,及李彌將軍的卓越指揮天才,備極讚揚。並由美國政府頒贈嘉猷勛章一座,且注明是由一九八二年以來,最先得到此種勛章的英雄。不久李彌將軍憑此次戰功,升任第八軍軍長。

    公元一九四五年夏,日本實施南進戰略,經由緬甸入侵滇西騰衝,龍陵的日軍,大部已被殲滅;殘餘敵軍已被趕出國境,失土全部收復。繼後第八軍奉命移防,指向駐華南地區的日軍,實施反攻。當部隊正在調動途中,美國空軍向日本廣島、長崎投下了原子彈,日本天皇宣佈接受同盟國的「無條件投降﹂。中日戰爭亦即告勝利結束了。李彌將軍旋奉令率第八軍由九龍海運青島,接受駐膠東及維縣地區的日軍投降,並協助政府遣返戰俘。

  由日本投降之日起,全中華民族海內外同胞,正在歡欣鼓舞聲中,慶祝全國勝利的光榮時刻。但是,不幸的惡兆又出現了!國共兩黨團結合作,一致抗日的偉大民族救亡行動,共同建設國家的美景,又成了幻夢!因為共產黨的第八路軍,不聽中央軍事委員會指揮,到處爭先接收日軍的武器裝備。志在發展壯大本身的武裝力量,再與國民黨政府軍,爭奪政權。所以在同年十一月十八日,當第八軍奉命沿膠濟鐵路前進時,先頭部隊的一個營,行至膠縣的藍村,即遭受共黨解放軍第五師的全力圍攻,經激戰整夜,至次日拂曉前共軍敗退,雙方傷亡慘重。由此時起國共兩黨的合作,即宣告正式破裂。因此國防部才把這次共軍在藍村,對國軍的主動攻擊事件,向全國發佈戰報。於是,全國各大報章,競相轉載,一致聲討共產黨破壞國家重建,不為民族數百年來的苦難著想。並被評論為自日本投降後,由共產黨先發起的一戰。從此以後,全國性的內戰四起,戰場日漸擴大,兵燹連年,民生凋敝。人民流離失所,苦不堪言,磬竹難書。

  到了公元一九四七年四月,國民黨政府軍被迫大舉向共軍盤踞在山東省的沂蒙山區進攻。共產黨亦集結數十萬大軍,採取內線作戰,並適時集中局部優勢兵力,對進攻中的國民黨軍實施各個擊破。共軍並於萊蕪,羊山,泰安等地獲得小勝。七月旬因國軍兵力分散,共軍以強大兵團,圍攻駐防南麻的胡璉將軍部,情勢危殆。李彌將軍奉上級緊急電令,命火速親率第八軍之一部,輕裝兼程馳援。李彌將軍遂率部星夜行動,於七月廿十四日攻佔臨朐,策應胡璉將軍部之作戰。旋又奉上級電示:攻擊南麻的共軍已向東撤退,並奉令就地防堵。臨朐縣境是一盆地,四面環山,縣城幅員狹小。不利於防衛作戰。但是,當李彌將軍正在與僚屬計劃如何佈防時,就在當天入夜後,共軍司令員羅荣桓率六個縱隊的兵力,約計十餘萬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排山倒海而來,圍攻臨朐,第八軍的陣地屢被突破。所幸李彌將軍,雖身處危城,指揮若定;官兵英勇,逐屋格鬥,寸土必爭。曾經過七晝夜的拉鋸戰式苦戰,共軍並使用人海戰術,前仆後繼,一波被射擊倒地,另一波又起,連續不斷由四面八方衝向國軍陣地,傷亡枕藉。此時,國軍官兵們眼看著全是中華民族的同胞,不再是與日本侵略軍戰鬥了,致使前線的國軍官兵,看到了如此慘烈的景象,無不面射擊,面手足發抖;但是為了兩軍對敵,身在戰地,生死存亡關頭,也只有狠心對抗了。如此雙方激戰七晝夜後,共軍因屢攻不下,傷亡慘重,而且國軍的增援部隊已漸漸接近,乃於八月一日淩晨,向南北分兩路潰退去了。是役共軍傷亡萬餘人,李彌將軍的第八軍亦傷亡三千餘人,臨朐戰役的慘烈,由此可見一般。當戰鬥結束後,全國各報章登載讚譽李彌將軍的大字標題:「臨朐一戰,打得共軍膽寒﹂。到了九月,李彌將軍又奉命揮軍東進,先後收復已被共軍佔據的黃縣、蓬萊、龍口等地。接著接防煙台防務,整補部隊。至一九四八年二月,李彌將軍即晉升任第十三兵團司令,轄第八軍,第九軍,第三十九軍,及各直屬師團,砲兵部隊等,總兵力計十餘萬之眾。同年夏季,李彌將軍奉命率第八軍,第九軍移駐徐州,第三十九軍留守煙台,準備參加徐蚌大會戰。

  公元一九四八年夏季的徐蚌大會戰,決定了國民黨政府軍失敗的命運,也可說是國軍在大陸上「國共內戰﹂中,最慘烈的一戰。當大會戰前夕,徐蚌戰區剿共總令部,劉總司令召開高級軍事會議,研討攻防計劃。在會議中,李彌將軍曾提出建議:「李迎年兵團應憑藉海空軍的支援,固守連雲港,不宜向西調動﹂。但未被劉總司令採納。以後致使黃百韜兵團側背暴露,被共軍牽制,日夜纏繞攻擊,迫使在運動中的黃兵團,進展遲緩,對整盤戰局,深受影響。又當李迎年及黃百韜兩個兵團,通過不老河後,即被數十萬中共大軍,分別實施擊,尾追,變成了一片混戰。接著不老河以西地區,即被共軍全面佔領。到了此時,戰況處於極為不利的境地。李彌將軍再向劉總司令提出建議:「以當前敵我形勢,推斷未來的戰況發展,應即遵照上級的指示,放棄徐州,果敢行動。並令黃維兵團退守泗集,本人所率第十三兵團退守靈璧,邱清泉兵團,由鍚山經蕭縣退守宿縣,總司令部撤至蚌埠,收容整頓各部隊後,再機發起攻擊,以待有利時機的來臨。因此時韓戰正在醞釀中,若一旦爆發戰爭,亞洲局勢必將全面改觀,絶對有利於我中華民國政府。這就是孫兵法上的:「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此建議案也未被劉總司令採納﹂。接著徐州失守,最高當局,陣前易將,改派杜總司令前來指揮作戰。這時全盤戰局,已危急萬狀;繼任的杜總司令,又向李彌將軍詢問,有關各路大軍轉移的行動計劃。李彌將軍即建議:「我軍應穩定戰局,再作沿津浦鐵路線南下,以三個兵團,作交互前進,最多一週的時間,便可到達符離集,即可解黃維兵團之圍,與蚌埠友軍會師,則可暫時穩定戰局,再作進攻計劃﹂。此建議案,初被杜總司令採納,後又改變。當國軍行至蕭永地區後,共軍攻勢,日漸猛烈,戰況更加惡化。李彌將軍再建議杜總司令:「應迅速主動兼程南下,早日脫離敵人﹂。已被杜總司令採納,但是為了搶救數千輛深陷泥淖的裝甲車輛,而又延誤了四天之久,坐待百萬以上的共軍,由四面八方合圍攻擊,把數十萬的國軍部隊,困於彈丸之地,不能越雷池半步。更不幸的是,徐州地區,適逄十餘天的雪雨紛飛,真可胃:「天絶我也﹂。以致國軍的陸空補給完全斷絶,憑於彈絕糧盡的處境,終被共軍全部擊潰。因此導致黃百韜,邱清泉兩位兵團司令,自殺殉國。當時徐州地區的情景,真是悽風慘雨,鬼哭神愁。這也就是古語說的:「將帥無能,累死三軍」了!經徐蚌會戰以後,國軍元氣大傷,可謂大勢已去。從此華中,華南各個戰區,節節敗退,引起兵變,一不振。使我寫到這裡時,突然回憶起,徐蚌會戰見聞錄一書的作者寫道:「徐州是個古老的名城,三千多年前,即接受戰爭的洗禮。無數的人曾喪生於此,少數的人曾成名於此,..。﹂也就是「一將功成萬骨枯」了!真令人們為古今世事,及中華民族的歷史悲劇,在後人憑弔這古戰場的時候,徒增無限的哀思而已。李彌將軍此時,眼看大勢已去,無力挽救,遂憑著他先天的機智,突出重圍後,即往奉化溪口,向 蔣總統負荊請罪,面報軍情。不數日,李彌將軍又奉極峯之命,迅速收容潰散的部隊,重組新軍。二月後即編組成了第八軍。經加強整訓以後,旋即奉令開往雲南昆明,並設立第六編練司令部,集訓新軍。李彌將軍又奉令與仍駐防四川,西康地區的胡宗南兵團,密切合作,鞏固大西南,徐圖反攻大計。

本文為谷學淨先生所著~孤軍風雲錄~一書中對李彌將軍的敘述前半段,本書為本站所有,尚未發表。

cbt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 Sep 10 Thu 2009 20:18
  • 序言

      我尊敬的長輩覃教授寫金三角國軍血淚史的動機是從這裡開始的,1990年,朱延平導演將「異域」一書拍成電影,內容就是描述金三角國軍的故事,這部電影當年非常賣座,我還記得我請幾位從泰國、緬甸來台的學弟妹到台中中華路日新大戲院去看電影,演到一半,旁邊就陸續傳來一陣陣啜泣的聲音,而且是持續的直到電影結束。燈亮了,大家低著頭默默走出戲院,一路上沒人開口講話,也不敢互相對看,就這樣走回宿舍。可見電影感人之深,渲染情緒的效果之大了。就一部改編的劇情片來講它是成功的,最近(2009)朱導演還在某個節目的訪問中提到這部電影。

      當年電影播出後,立刻引還前滇緬國軍官兵的反彈,而在該月(9/16)的《青年日報》上,刊登了一個半版的大廣告,抗議該電影歪曲史實,污衊李彌將軍。所以這些從滇緬邊區撤退回來的國軍官兵成立了聯誼會,在會中有人提出了要從口述歷史著書成冊以正史實。所以找到了曾經也是從滇緬邊區撤退回來,當年還是小兵而今日已在中研院服務的覃怡輝教授,認為他是不二人選,就在這種因緣之下,覃教授接下了這個重擔也造成了他以後14年來全台東奔西走到處拜訪老兵相關當事人,甚至為了一個時間一件事實的求證世界各地往返,可以說到了「上窮碧落下黃泉」的地步,很多老人家前輩就在這14年中陸續凋零,來不及見到此書的完成,可說是美中不足,最大的遺憾。但是這本書對整個金三角國軍的歷史做了完整的交代,我在看初稿時就曾經有此喂嘆,此書一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矣」!

      2009年9月1日,覃教授在中研院近史所舉辦新書發表會,席間來了許多滇緬撤台國軍伯伯,也有許多國軍後代以及與這個故事有關的朋友。大家提出熱烈的討論,欲罷不能。我看到高齡109歲的李拂一爺爺時,(李爺爺11月滿110歲)彷彿時光倒轉,停止,走動,這就是歷史,此刻,我覺得自己是幸福的。我沉浸在這股溫暖的歷史中,享受生命的延續創造的過程,所有的苦難喜樂都是歷史的構成細胞,是堅固而生活的。我無法得知一甲子前的流離逃竄,饑餓戰爭,蠻荒交迫在他們身心上的刻劃,但我相信那每一筆都是偉大的。一甲子光陰,數十年寒暑,成千古流唱。

 

【異域電影海報】

cbttymovie.jpg


 

 

【我在台中圖書館中找到的剪報】

P1040144.jpg 

 

 

 


cbtt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